信息网_资讯网

联系我们

信息网 > 湖北信息 > 武汉信息 > 正文

新冠时期用薯片筒救命,武汉军医“土办法”上了国际顶极学术期刊

网络整理 2020-05-11 09:43

 

楚天都市报记者 晏雯  通讯员 李锐  视频剪辑 杨凝寒

学术研究,就一定要高高在上、曲高和寡吗?其实,学术也能超级“接地气”。

“薯片筒卷上消毒的A4纸,写上‘听诊器’三个字。”这不,咱们再熟悉不过的薯片筒,在中部战区总医院心胸外科医生的手里,摇身一变成为战疫期间的救命“武器”。5月4日,“薯片筒听诊器”还登上影响因子24.8分的顶级学术期刊《欧洲心脏杂志》,成为顶尖学术论文里的华丽主角。

“24.8分,真的假的?!逆天了,三分就能博士毕业了!”“听说5分以上的都是超级精品,这24.8分,目测薯片要涨价啊!”消息一出,立刻引发高度关注与一片惊呼,网友也纷纷留言评论。

“‘听诊器’几个中文,代表中国医生的自信!任何时候,听诊器都是超声无法取代的,向全球顶尖学术期刊投稿,就是要发出中国医生自己的声音!”昨日,说起这次投稿的初衷,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心胸外科主任高旭辉这样对记者说道。疫情期间,这个看似操作简单的小创意,解决了临床大困惑,成为医生挽救患者生命的得力助手与武器。

新冠时期用薯片筒救命,武汉军医“土办法”上了国际顶极学术期刊

响亮发声,中国军医登上全球顶尖期刊

“听诊器,对于一个医生,尤其是治疗心脏和呼吸系统方面的疾病,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和位置。”此次论文的主导者,中部战区总医院心胸外科主任高旭辉介绍,“在门诊,医生要用视、触、叩、听等诊断技术对患者的肺部进行评估,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感染,听诊器是必不可少的工具。在病房,患者病情随时会出现变化,需要医生立即作出反映,寻找原因,更需要借助听诊器。”

但疫情期间,医生穿上厚重一体式防护服,普通听诊器无法正常使用;而新式蓝牙听诊器又太贵太稀缺,不可能大量普遍使用。因此,不少医院和医生放弃使用听诊器,用超声仪器或CT检查来替代。

同时,在3月底,有国外专家在全球著名学术期刊发表了一篇名为“COVID-19 outbreak:less stethoscope,more ultrasound”的观点论文,呼吁医生少用听诊器,多用肺部超声。

作为一名在临床工作了30年,几乎每天与听诊器打交道的心胸外科医生,高旭辉坐不住了。想到新冠疫情还在世界范围内大规模流行,全世界同行面临着同样的问题,高主任立即组织科室ICU主任谭焱、护士长朱豫、主治医师朱健及研究生黄斌组成团队,迅速组织论文的撰写与投稿,力争将这个中国军医用简便方法解决疫情期间“听诊”难题的经验,向世界发声。

很快,4月15日,中部战区总医院心胸外科团队使用自制听诊器的文章撰写完成,投递给影响因子24.889分的世界顶级心脏领域SCI杂志《欧洲心脏杂志》;4月18日,收到对方肯定回复,5月4日,该杂志极速在首页刊登了这篇文章。

新冠时期用薯片筒救命,武汉军医“土办法”上了国际顶极学术期刊

新冠时期用薯片筒救命,武汉军医“土办法”上了国际顶极学术期刊

“把复杂问题简单化,使用纸筒代替听诊器,可以解决一线医生及偏远地区医生听诊的困难,也是给各国防疫医生提供一点建议!被心脏领域排名第一的杂志录用,可见各国专家对听诊的重视和回归。”高旭辉欣慰地说。

大道至简,薯片筒成为救命武器

薯片筒卷上消毒的A4纸,自信地写上“听诊器”三个字。这种自制的简单听诊器不仅经济、安全、免费,而且还可以用来听诊超声设备无法检测到的支气管痉挛。此项接地气的研究团队成员,中部战区总医院心胸外科ICU主任谭焱,向记者回忆起,疫情期间对刘爹爹的一次惊心动魄的救治。

新冠时期用薯片筒救命,武汉军医“土办法”上了国际顶极学术期刊

那是2月中下旬的一天,68岁的重症肺炎患者刘爹爹,上着呼吸机。早上查房时,谭焱发现刘爹爹的气道压突然增高,二氧化碳分压急剧上升,血氧饱和度开始下降,心率加快。“快,听诊器!”说时迟那时快,谭焱迅速拿起床边的自制听诊器,一听,患者的双肺布满哮鸣音,而哮鸣音是支气管哮喘的典型症状。于是,给刘爹爹迅速用上哮喘特效药氨茶碱后,他的症状果然很快缓解了。“刘爹爹的症状,与新冠肺炎加重时的表现完全一致,当时如果没有听诊器,超声是判断不出患者的哮喘发作,也正是这个简易听诊筒,救了刘爹爹一命。”

Tags:新冠(810)武汉(1480)国际(981)上了(37)时期(28)薯片(2)土办法(1)军医(7)救命(6)顶极(1)

转载请标注:信息网——新冠时期用薯片筒救命,武汉军医“土办法”上了国际顶极学术期刊

免责声明:信息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。文章内容仅供参考,不构成投资建议。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,请与我们取得联系,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。

搜索
网站分类
标签列表